曾幾何時,國人對進口商品情有獨鐘,就連藥品也不例外,似乎不用“洋藥”就治不好病。在醫(yī)院中經??梢钥匆娺@樣的現象:醫(yī)生開處方喜歡用進口藥,病人也喜歡用進口藥,最起碼也要用中外合資企業(yè)生產的藥品。
目前,我國藥品的進口數量逐年增加,各種進口藥充斥市場。有不少患者對進口藥品存在崇拜心理,以能夠用上進口藥為榮,并視其為一種待遇和享受。他們不管大病小病都喜歡讓醫(yī)生給開進口藥,認為吃進口藥病一定好得快。而一些醫(yī)生也主動甚至硬性地給患者開進口藥。這種醫(yī)患雙方共享“洋藥”的現象,使進口藥很快占領了相當份額的國內市場。其實,這是一種近似迷信的做法。
那么,作為患者,在用藥時,國產藥、進口藥到底該如何選擇呢?
用藥心態(tài)要擺正
近年來,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不斷提高,而健康意識的含義并不僅僅指懂得鍛煉和保健,還包括對醫(yī)藥常識的求知過程和實際了解。百姓健康意識的提高,能促進人們用藥心態(tài)的成熟,使人們正確地選擇國產藥與進口藥。在最近的一次調查中發(fā)現,如今的消費者,首選國產藥的人占48.7%,首選進口藥的占23%,前者比后者高出25.7個百分點。
藥不是越貴越好
眾所周知,進口藥的價格是國產藥的幾倍甚至幾十倍,如國產氨基酸注射液只有十幾塊錢,而進口的則要幾十元甚至上百元,價格相差非常大,但這并不能說明其療效就是國產藥的幾倍或幾十倍。藥品的價格是由原輔料的成本高低、生產工藝的難易程度、產量的多少、宣傳銷售環(huán)節(jié)和市場供求關系等諸多因素決定的。而藥物的療效卻不是以其價格的高低來衡量的,而主要取決于對癥用藥和合理使用。
其實,某些疾病,如胃酸過多,服用堿性抗酸藥十分對癥,胃痙攣,服用阿托品可以藥到病除。像這些選擇性很強、療效可靠且副作用小的藥物很多,它們都很便宜。不管適用范圍,盲目追求昂貴的進口藥,不但造成金錢的浪費,還會產生許多藥物的不良反應,給今后的治療帶來困難。醫(yī)藥專家指出,真正的好藥應該具備安全高效、價格低廉、使用方便的特性。
進口藥未必適合中國人
誠然,國外有些藥品療效確實好,但就大多數藥品而言,國產的未必比進口的差。在新藥上市前,按規(guī)定要做臨床實驗。進口藥品接受臨床實驗的是外國人,由于外國人在體重、種族、肝臟的代謝能力、酶的種類與活性、腎臟的排泄能力等方面均與中國人不同,所以在藥物的用法、用量上都有一定差異。
如以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普萘洛爾為例,美國人的服用劑量比中國人的服用劑量要多一倍;而用于呼吸抑制的嗎啡則正好相反,國人服用的劑量是美國人的一倍多。此類例子還有很多。因為進口藥品的劑量是按照外國人的種族反應所判定的,因此,如果服用進口藥不慎,有可能會出現嚴重的毒副作用,甚至危及生命。
細看國產藥質量
國產藥在制劑工藝、包裝等方面的確和進口藥有一定的差距。對此,消費者從直觀上就能區(qū)別出來,于是在心里形成了國產藥不如進口藥的看法。
隨著改革的推進,以及進口藥大舉搶灘中國市場所形成的競爭局面,中國制藥業(yè)的質量意識在不斷提高,很多藥廠紛紛引進國外先進設備、技術和管理經驗,使國產藥的內在和外在質量接近或達到了世界制藥發(fā)達國家的水平,不少企業(yè)生產的藥品還銷往世界許多國家。
近年來,我國政府和有關部門為從整體上提高我國制藥工業(yè)的水平和藥品的質量,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。例如,積極推進實施國際公認的GMP制度,加大對制售假劣藥品的打擊力度等。這些政策和措施,不僅使國產藥品的質量產生了諸多看得見的變化,也使國產藥的信譽大為提高。
綜合來看,中國百姓講求實惠,總體生活水平尚處在溫飽與小康之間,當國產藥的質量不再和進口藥有明顯差異,藥品價格相對低廉時,會傾向使用國產藥。